简介:
“我们来这里修路架桥,连接通向未来的跑道;让城市更宜居、生活更美好;二十二三入中交,如今十年过去了……”经营部赵志明弹着吉他,唱起了自己的原创歌曲《二十二三》。一群同事围着他,边听边随着节奏摆动着身体
“我们来这里修路架桥,连接通向未来的跑道;让城市更宜居、生活更美好;二十二三入中交,如今十年过去了……”经营部赵志明弹着吉他,唱起了自己的原创歌曲《二十二三》。一群同事围着他,边听边随着节奏摆动着身体,氛围真是好不热闹。
晚饭过后,中交四公局一公司宜宾项目新落成的“智慧读书空间”第一天“试运营”便挤满了人。小赵一曲歌,像是为开馆剪了个彩。
“为什么不直接叫智慧图书馆呢?”许多人问项目书记张华要不要换个名字。张华笑着告诉他们,“当然还是以读书为主呀,但是咱们重在交流、分享。”书记留下了二分神秘,就是不想让大家“固化”这个“空间”的功能。他问大家,“上哪儿找工程人的诗和远方呢?这里便是了。”赵志明解释道,“我看那些大城市里的文化沙龙、读书会、诗歌分享会、作品见面会,着实让深处‘深山老林’、不方便出去体验的员工们‘舔屏’羡慕。如今,项目员工自建的“智慧图书空间”落成后,你们自成风景,把高大上的‘诗和远方’搬进来了。”
从买书、活动组织策划、书目更新与员工口味匹配,都是大家研究的。真可谓一座大型DIY的自制图书空间。说到书籍的内容,除了各大考证系列,还有交流分享系列,大家把自己看完的好书,主动放进书架,让同事共同分享,这样避免了浪费,还能互相借鉴。
就在这时测量队员顾正亮提议道“我们来一个成语接龙吧,”“不错,我觉得这个提议很好”书记张华大声赞叹。就这样我们展开了一场“激烈的”接龙赛。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了。
说到智能,办公室的石娜利用现在最流行的“二维码”做了“登记”。“一机在手,天下我走”,虽然很夸张,但是很现实。大家借阅图书的时候,首先扫一下图书借阅“二维码”,方可“解锁”,顺利把心爱的书籍带走。当然,图书空间的“馆长”是可以追踪图书“行踪”的,项目职工也可以预约自己喜欢的图书,如果书籍被他人“领走”,在小程序里点一下“心爱的它”,就可随时追踪到自己喜欢看的书籍现在在项目哪位小伙伴手中,如同手机的定位功能一样。有借有还,借阅和归还都在“宜宾书屋”里完成。“在信息化的时代,就要用信息化的方式”,石娜每天刷着线上借阅情况,俨然成为了项目的“二维码”达人。
从此,“智慧读书空间”便成了项目职工的文艺中心、减压中心、充电中心。张华还定期组织员工们在这里谈心谈话,就一个主题开展谈心交流,这里真正成为了项目员工的“心灵驿站”和“愿望表达空间”。
“好的学习方式,需要不断探索;好的学习理念,需要随时分享;新鲜的事物,在这里不能停更。”张华鼓励员工“前卫”、“紧跟时代”,他有时候会组织大家看《放牛班的春天》这样的经典电影,也带着大伙看中国交建打造的那些超级工程,还有中交人的扶贫故事。还征集员工们的意见,定期研发“新产品”。随时会有新点子跑出来,新设备冒出来,新活动动起来,这不,最近“两会”总理提出了地摊经济,一夜之间刷屏社交网络,成最新风口。项目的小伙伴儿们便在这里开始了关于“地摊”的话题故事。这样的分享交流,让项目既关心实事,又变得“其乐融融”的。
很多员工表示,一天中最“惬意”的时间,就是到项目“智慧图书空间”里坐一坐。“让我有种回归大学校园的感觉”,赵志明说;“这里是我一天中最放松的地方”,工区主任韩慧敏说;“这个地方让我找回来那些年和同学一起奋斗的高三时光。”工区主任任永强说;“每当我需要给自己充充电的时候,我就会来到这里。”物资部长罗婷说;谈到“空间”里的书籍,年龄稍长的材料会计冷春玲说,“这里让我想起年轻时上学的场景,那个时候,这是一件幸福而又极为奢侈的事。如今,我正在被幸福环绕着,沉浸在幸福中”;项目总工王福基满脸喜悦地说,“这里是思想的牧场,等待灵感的光顾。我们不只是黝黑的筑路人,更是一名文艺青年,也是一名爱好读书的好同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