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>> 一带一路 >> 正文
简介: 文 | 卢旸 额济纳、嘉峪关、敦煌、吐鲁番、库车、张掖、武威、兰州、夏河、天水……2018年10月,12位不同学科、专业及不同学术经历的文化学者走出书斋,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,重访古老的丝路,在


文 | 卢旸

额济纳、嘉峪关、敦煌、吐鲁番、库车、张掖、武威、兰州、夏河、天水……2018年10月,12位不同学科、专业及不同学术经历的文化学者走出书斋,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,重访古老的丝路,在大漠孤烟、弱水流沙、洞窟壁画、城垣断壁、田野民间触摸历史的温度。

“学者要阅读思考,更要行走,走去文化现场,在文化现场感受文明传播流动,这是研究的基础。”上海音乐学院教授、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主任萧梅表示,集中不同单位、不同学科的文化学者,以音乐为题西行考察,在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是一次创举。学者们将史学与活态音乐文化结合起来,思考和分析研究对象,不断地追问:在丝绸之路上有多少种文化面貌,哪些内容能持续保留下来,哪些内容慢慢消失了,原因是什么?

此次西行考察随笔集《长安向西》由文化艺术出版社于近日出版,论文集将于明年问世。


聚焦“中原—河西走廊—西域”


早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,在古罗马和古长安之间,已经存在文化交流和贸易沟通。1877年,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“丝绸之路”这个术语,使这贯穿欧亚大陆的通道有了确定的称谓。丝绸之路在几千年当中呈现蓬勃的生机,造就了诸多文明,也见证了多个族群、政权的起起落落。它几乎是欧亚大陆乃至更大历史地理范围中文明发展史的缔造者,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后继者、膜拜者与研究者。萧梅在2016年发表的论文《在田野中触摸历史的体温》中总结,20世纪30年代至今,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研究总体上呈现为三个方面。其一为围绕丝路沿线石窟、墓葬、经洞等所呈现的音乐、舞蹈内容以及出土文献、乐谱的研究;其二为丝路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研究;其三在丝路音乐研究中延伸出了偏重于实践的探索,即乐器复制、乐舞、乐曲复原等。

2017年,在萧梅的提议下,涵盖古代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型学术平台“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”成立,并发起“邀访学者计划”,以促进国内外学术的深度交流,推动跨学科交叉合作。首期“邀访学者计划”主题聚焦7至14世纪“中原—河西走廊—西域”音乐文化交流和传播展开。在时间范畴上聚焦唐、宋、元以及当时与中原政权关系错综复杂的吐蕃、党项和蒙古,空间范畴以敦煌石窟为中心,河西走廊作为贯通并辐射周边。


“邀访学者计划”从来自5个国家、22位申请者中选拔8位学者,自2018年10月起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研修。其中一个月即是西行考察,共赴河西走廊进行文化遗址与传统音乐田野现场。考察内容包括:以敦煌石窟为中心的石窟壁画音乐图像调查,不同时代丝绸之路沿线典型乐器、乐队和舞种考察,历史记录与当代民间音乐舞蹈考察。

“这条考察路线让我们兴奋”


12位文化学者走出书斋,以音乐为题重访丝绸之路

2018年10月4日,萧梅飞往西安,与西行考察小组8位成员汇合。他们是,美国学者吉莉亚娜、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温和、沈阳音乐学院教授贺志凌、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徐欣、忻州师范学院教授刘晓伟、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陈燕婷、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任宏、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朱晓峰。此外,扬州大学青年教师魏育鲲随行任行政工作,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孙静参加了敦煌的行程,西安音乐学院的博士宁颖参加了库尔勒—巴州—库车—吐鲁番—哈密的行程。

12位文化学者走出书斋,以音乐为题重访丝绸之路


本文标签: 重访   为题   丝绸之路  

温馨提示:本文是作者 admin 的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!

交通学习网

交通学习网

www.alimo.cn

最近发表
文章归档
网站分类
标签列表
搜索
sitemap网站地图

Copyright @ 2019-2021 交通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.

切换白天模式 切换夜间模式 白天返回顶部 夜间返回顶部